位於當地最古老的商業街北門街的新竹老房子「周益記」,是新竹市第一個私宅自行申請市定古蹟的案例。現任業主周友達於2013年啟動了修復計劃,希望使這個歷史遺蹟成為文化教育遺產的基地,讓0-99歲的人來到這個歷史遺蹟學校,透過教育體驗活動一起學習,提高對文化保護和可持續城市的公民意識。周家於1926年入住周益記,是新竹市第一個申請市定古蹟的私宅案例。
開啟老房子,成為當地居民的客廳,再見街區的歷史和傳統文化「小時候我們中庭很大,晚上可以看到曇花開花,奶奶會叫孩子趕緊去看。」兒時曾在「周益記」現任屋主周友達笑著談起小時的回憶。對他來說,能夠搬回家鄉,回味童年,是修復家房子的動機之一。在準備古蹟修復的過程中,他還進一步思考,除了自住,老房子對這一代和當地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?因此,他也開始重建歷史,從清朝開始拼湊社群生活。也成立「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協會」,預計歷史遺蹟修復後,周益記空間將作為當地居民的客廳開放,分享過去祖先的智慧,讓遊客有更多不同的體驗。修復歷史遺蹟並不像預期的那麼容易。只要梅雨和颱風季節到來,修復進度就會受到嚴重影響,開放空間的時間就會延遲。周友達也開始有了另一個想法:「為什麼要等到古蹟修復完成,才能進行文化推廣和傳承?修復過程中獲得的知識積累不是最好的材料與您分享和討論嗎?」現任周友達周益記業主。
在當地舉辦文化活動,鼓勵竹科家庭瞭解當地文化「繼承這座房子不僅是為了給下一代留下建築,也是為了推廣當地文化,讓更多的人知道。」周友達說。他首先透過傳統的北管、南管、布袋戲劇到歌劇表演,喚起了當地長輩的記憶,讓年輕人探索過去文化的外觀。因此,許多老鄰居也關注相關的表演時間。當時間到了,他們拿著長凳和孫子來看。此外,透過教育和觀光,讓更多的人瞭解當地文化,如研發相關文化課程、與當地文史團隊舉辦導遊活動、繪製歷史遺址地圖等。在地文史工作者地文史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的智慧,重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表演。
也因為感覺很多家庭因為在竹科工作而移居新竹,對當地的瞭解不深。為了增加他們對當地生活的認同感,週一記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協會還透過舉辦動畫營融入傳統元素,輕鬆活潑地理解當地的故事,從而凝聚當地的認同感。此外,我們還與市政府和當地團隊合作舉辦歷史遺址日活動,結合文化指南和當地小型旅遊,吸引許多遊客,提高商店的能見度,形成良性迴圈。促進周益記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協會「古蹟學校0-99歲」這個想法也得到了信義住房國家社會建設行動計劃的支援,古蹟作為當地文化遺產教育的基地,讓0-99歲的人可以來古蹟學校學習或參與教育體驗活動,讓你瞭解新竹除了科技城市,也是一個300年的歷史文化古都。周益記古蹟的修復,希望承載過去的生活記憶和外貌,為公眾提供不同的文化體驗。
老房子的儲存使古蹟成為學習當地文化和凝聚當地認可的領域。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城市更新和新設施建設,而周友達則選擇翻新百年老房子,「希望更多的人因為這座老房子的存在而瞭解當地文化,瞭解這座城市和社群百年來的變化。」修復歷史遺蹟只是一個短期目標。周友達認為,修復過程中的新發現更為重要,包括從建築中瞭解當時的技術和生活方式。
這些新發現可以作為教科書、文章、課程和其他材料,讓更多的人修復和成長的道路。「修復是讓當地人看到和理解,然後一起加入和討論,所以完成時間不是最重要的,而是這個過程。」該計劃也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第十一項「永續城鄉」保護和發揚文化遺產精神。周益記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協會的行動,通過歷史遺蹟修復作為吸引人們關注的焦點,帶來了一系列活動,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歷史文化,讓居民因工作、學習而移居新竹交流互動,也因為更瞭解當地故事和社群發展,提高當地認同,凝聚人們對當地的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