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日治時期相當具代表性的作家龍瑛宗(本名劉榮宗)命名的文學館於8月27日正式開幕。這座紀念館位於他的家鄉客莊「北埔」。「北埔」這個簡單的鎮,位於新竹縣西南部,經竹東入山區,一路風景秀麗;現在「東方美人茶」(膨風茶/蓬風茶)…..等)知名,加上冷泉、五指山、綠世界生態農場等周邊景點,被譽為新竹臺三線觀光小鎮可謂實至名歸。北埔在清代原為賽夏族及平埔族混居之地,道光十四年(1834年),淡水同知李嗣鄴指示姜秀鑾(客籍)及周邦正(閩籍)等人,組成「金廣福墾號」,開發東南山區(今北浦、寶山、峨眉山)的土地。
然而,閩籍人士因留在竹屏障而退出股份,形成了95%以上的客戶居民未來聚落的局面。因此,北浦已成為台灣客戶比例最高的城鎮。國家歷史遺蹟金廣福、天水堂;慈天宮、姜阿新宅、姜家廟、忠恕堂等縣歷史遺蹟是北浦墾拓歷史的重要歷史遺蹟和里程碑。
▲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與龍瑛宗女兒以及第三代、第四代參加文學館開館儀式。(圖/郎亞玲提供)北埔在抗日曆史上有一個相當可悲的頁面。一是未來B江紹祖的抗日行動(即電影1895所述);一個是蔡青林1907年發起的「北埔事件」,客家子弟與賽夏族、泰雅族聯合抗日,震驚了日本當局。早在2009年,新竹縣文化局就成立了前攝影師南光「鄧南光影像紀念館」;「名人故居」新竹縣名人館的儲存、維護和啟用不僅增加了當地觀光的軟實力,而且在文化藝術的傳承上樹立了鮮明的典範。「蕭如松藝術園」、新埔的「吳濁流故居」,內灣的「劉興欽漫畫教育博物館」,以及五峰的「張學良文化園」等。
▲王惠珍教授書房的王惠珍教授。龍瑛宗(1911-1999),1937年以日文創作小說「小鎮植有木瓜樹」參與日本「改造」獲得雜誌徵文「佳作推薦」這是當時日本最權威的文學獎,也可以說是當時台灣作家獲得的日本文學獎的最高榮譽。回到中國,震驚了台灣的文學界。1942年,他在台灣日報和日本新聞社工作。戰後,《中國日報》的日本主編轉到合作金庫。退休後,我致力於學習和創作跨語言(中文/日文),用日語寫小說「紅塵」,2006「龍瑛宗全集」共8卷,由國家台灣文學博物館出版,收錄了他的全方位文學作品。
研究龍瑛宗的權威陳萬一先生說:「他的文學是獨一無二的,展現了現實下陰鬱灰暗的生活形象和精神掙扎。他對台灣女性悲劇命運的同情,以現代主義個人風格的內省和新感覺派纖細美麗的色彩,成為台灣文學不朽的篇章」。學者們認為小知識分子的抑鬱;觀察女性生命史、南方謳歌、戰鼓中的死亡寫作是台灣戰前戰後作家最具個人特色的文學成就。
然而,龍瑛宗文學博物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才決定。龍瑛宗二子劉知甫(長子旅遊日)最初屬於義大利祖先的墓地,捐贈給縣政府作為紀念館,但由於一些土地問題,他無法實現自己的願望。後來,文化局在老街找到了劉家的老房子,但有租戶,面積太小,又放棄了。目前的博物館地址是龍瑛宗學習的「北埔國小」,日治時期叫「北埔公學校」宿舍;這個決定很明智,因為雖然日本老房子登入儲存為歷史建築,但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和目標,老房子可能無法創造新的機會。不幸的是,知甫先生已經不在世,未能親眼目睹開幕式的盛況。
幸運的是,第三代家庭決定共同努力,實現父親的偉大願望。開幕式由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王惠珍教授策劃,標榜龍瑛宗「北埔文學地景」想象讓17歲離開家鄉的他回到了家鄉。他作品的字裡行間,與小鎮風情和日式建築相呼應。曾經獨自行走半個多世紀的龍瑛宗,在浪漫之後重新點燃了文學的火焰,讓文學青年提到了今天的文學青年,讓文學之河匯成了文學的巨流,震耳欲聾,俯瞰台灣文學的新世紀。